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3D打印技术参考”(ID:AMReference),3D打印资源库经授权发布。
增材制造是多领域技术深度融合的产业,我国正处于技术集中突破期、产业高速发展期,亟需各类优质资源大规模投入。而当前,多领域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瓶颈之一。基于此,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李方正博士重点解读了增材制造人才现状,分析我国增材制造人才发展面临的短板弱项,对于推动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归属《3D打印人才专题文章一》。
我国增材制造从业人员现状分析
经统计分析,截至2018年底, 我国增材制造产业从业人员规模约为2万人,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1. 从人才类型来看,科研型人才占比最高
由于增材制造技术和行业的特殊性,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将增材制造从业人员分为技能型人才、科研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三类。其中,技能型人才是指具有某一学科专业基础,又能将这一学科的专业基础与增材制造技术充分融合的人才;科研型人才是指主要从事增材制造专用材料研发、工艺技术优化、设备开发等相关领域研究的人才;管理型人才作为增材制造技术与市场能力的汇总者, 是增材制造行业的管理型复合人才,需要对增材制造产业链有着全面的了解。经统计,如图1所示,当前企业从业人员存量构成中,科研型人才占比最高,达到43%;其次是技能型人才,占比39%;管理型人才占比最低,仅为18%。这也说明,增材制造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需要大量智力和技术资源投入。
图1 增材制造企业从业人员人才分类
(数据来源: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
2. 从年龄结构看,中青年人才占主导地位
增材制造产业从业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占总人数的72.9%,人员结构相对年轻化,随着人才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后备力量逐步增加,有利于中小型企业的持续发展。
图2企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
3. 从学历结构来看,高学历人才占比较高
如图3所示,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比例占到50.7%,其中硕士占比35.1%,博士及以上占比3.2%,行业整体学历水平相对较高。
图3企业从业人员学历结构饼状图
(数据来源: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
4. 从供给结构看,高校仍为人才供给主力军
当前企业人才供给来源中,高校培养的科研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占主导地位。增材制造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与制造技术多学科融合发展的产物,目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中还未专门设置增材制造专业,仅开设增材制造领域的公共课程或基于传统专业开设的“3D打印精英班”。一批高校起步相对较早,培养的大批人才流向了增材制造科研、材料制备、装备制造等领域。在职业教育领域,偏向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刚刚起步,正处于探索专业体系建设、健全人才培养模式阶段。
5. 从需求结构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更为迫切
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摸底统计数据显示,如图4所示,在2016-2018年的3年间,我国企业人才需求规模逐年增长,年均增速超过20%,统计结果显示,相关企业对增材制造业务推广、软件工程师、材料/工艺研发工程师、应用工程师等岗位需求较高,分别为18%、16%、13%、10%。我国增材制造企业超过500家,未来3年的人才需求规模预计在5万人以上。通过对人才需求岗位情况统计也可以发现,行业已经对增材制造的智能化趋势作出了反应,目前正在寻求更多的软件开发专业人员,尤其是具备云解决方案等复合专业知识的人才。
图4 企业岗位需求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
6. 从薪酬水平看,整体处于中游水平
如图5所示,从全行业平均薪资水平来看,国内增材制造行业的整体薪酬处于制造业中游水平。但由于近年来产业的快速发展,增材制造人才培养与产业增速不匹配问题突出,造成各企业间人才争夺现象严重,人才流动速度加快,造成了人才大量流失。
图5 2016-2018年企业从业人员数量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
如下表所示,国内增材制造从业人员薪酬水平普遍较低,主要原因有:一是当前产业发展规模依然较小,众多民营企业经营困难,从业人员的薪水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提升;二是整个行业还未建立起明确的薪资标准,企业给出的薪资无据可依,薪资差异化明显。
我国增材制造行业应届毕业生薪酬情况
我国增材制造人才短板分析
1. 人才数量不足
人才短缺正成为制约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发展的主要短板之一,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预测:未来数年,增材制造领域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等方面科研型和技能型人才数量短缺将达到800万规模。造成人才数量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我国增材制造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完善,各层次人才培养跟不上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二是增材制造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较小,企业研发能力薄弱,不足以支撑长期的人才培养;三是受行业环境、企业管理、薪酬制度及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等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普遍存在。
2. 培养能力较差
高校方面,学科建设不完善,多学科协同创新及交叉学科科研课题匮乏,限制了增材制造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我国在增材制造原创性技术研发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水平有待提升;职业院校方面,课程培养方案尚处于探索阶段,师资力量薄弱,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切合工程实际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此外我国职业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暂不具备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能力;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也还未发挥出相应的作用,行业内大部分企业对人才培训缺乏认识,培训体系不完整,人力资源竞争力不足。
3. 管理人才匮乏
当前,我国增材制造管理人才主要依靠国内现有科研团队或企业自身培养,通过实际的增材制造产业链运作和商业模式创新应用等来持续提升自身的管理经验和技能,逐步成长为符合增材制造行业特点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但是,现有增材制造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和渠道过于单一,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还是基于传统思维方式去推动增材制造技术应用及服务,未建立起基于增材思维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去推动企业增材制造技术应用及服务,同时也会造成我国增材制造管理人才发展出现一个断层,不利于我国增材制造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4. 缺少权威认证
我国增材制造人才认证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人才认证方案不规范,培养考核标准不统一,相关认证市场认可度不高,未能形成增材制造行业标准化的技能水平测试和能力证明体系。人才认证工作的缺失使得增材制造人才的培养缺乏指导,培养方向、标准、目标不明晰,人才的遴选、甄别、招聘、晋级缺乏客观指导标准和参考。破解“缺乏认证导致的人才短板”难题,亟需行业组织联合企业、高校,面向社会组织开展增材制造领域不同层次紧缺技能人才的考核与认证,注重学员实际应用能力的评测,打造具有权威性、领先性、实践性的增材制造认证证书,加快推动产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进程。
END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李方正博士还叙述了国外增材制造人才的发展经验,同时从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加强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增材制造人才发展环境三个方面给出了我国增材制造人才发展的对策建议,对于推动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3D打印资源库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你可能喜欢
Kobra S1 Combo:纵维立方正式推出首款Core
R460系列:面向终端生产的金属3D打印设备
BigRep发布ONE.5大幅面FDM 3D打印机,突破
产能提升50%!EOS发布P3 NEXT,一款更高效
推荐课程
神奇的3D打印
SLA3D打印工艺全套培训课程 - 软件篇
3D打印月球灯视频教程 包括完整贴图建模流
【原创发布】Cura软件修改二次开发定制视频